内容详情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四章

点击量:2129 2019-05-13

付费咨询深度问题,加微信:17101180054


  第四章   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生成环境和文化背景,了解“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本时期文化与文学领域所展开的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反思“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掌握“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主要创作群体和主要创作现象,重点把握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深刻理解本时期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等文体创作方面的成绩和不足。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一)识记
  1.“十七年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
  2.“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3.“十七年”时期文艺领域所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
  6.“天安门诗歌”运动。
  7.50-70年代台湾文学的发展状况。
  8.50-70年代香港文学的发展状况。
  (三)综合运用
  1.“十七年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实绩和明显不足。
  2.“十七年”和“文革”十年文学的历史教训。



  第二节  “十七年”的小说
  (一)识记
  1.“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2.“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3.“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在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两个领域取得的成绩。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十七年文学”中以民主革命和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2.“十七年文学”中的历史题材小说。
  3.“十七年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
  4.“十七年文学”中的工业题材小说。
  5.“十七年文学”中的大胆“干预生活”的小说。
  6.50-70年代台湾小说创作几种形态。
  7.白先勇、欧阳子、林海音、陈映真、於梨华、聂华苓、琼瑶等台湾作家的小说创作。
  8.刘以、金庸、梁羽生等香港作家的小说创作。
  (三)综合运用
  1.“十七年文学”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成就。
  2.“十七年文学”现实题材小说的主要成就。
  3.“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4.吴强小说《红日》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
  5.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6.梁斌小说《红旗谱》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7.杨沫小说《青春之歌》思想和艺术特点。
  8.柳青小说《创业史》的艺术成就。
  9.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艺术特点。
  10.茹志鹏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十七年”的诗歌
  (一)识记
  1.“十七年文学”中诗歌创作的总体面貌。
  2.“十七年文学”中诗歌创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和作品。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50年代初期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诗歌作品。
  2.反映各条战线火热斗争生活的诗歌作品。
  3.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以后诗歌创作出现的某些变化。
  4.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民歌运动”。
  5.50年代末少量抒写真情的诗作。
  6.“十七年文学”中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
  7.50-70年代台湾的诗歌创作状况。
  (三)综合运用
  1.闻捷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3.贺敬之诗歌的思想内容。
  4.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第四节   “十七年”的散文
  (一)识记
  1.“十七年文学”中散文发展的基本状况。
  2.“十七年文学”中散文创作的主要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十七年文学”中的通讯、报道、特写体散文创作。
  2.“十七年文学”中的抒情散文、游记散文、传记散文和杂文创作。
  3.余光中、三毛、杨牧等台湾作家的散文创作。
  4.香港70年代活跃着的一批以学者身份进行散文创作的作家。
  (三)综合运用
  1.“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2.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4.刘白羽散文的时代气息和艺术特色。
  5.董桥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五节   “十七年”的戏剧
  (一)识记
  1.“十七年文学”中戏剧发展的基本概况。
  2.“十七年文学”中戏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十七年文学”工业题材戏剧的创作。
  2.“十七年文学”农村题材戏剧的创作。
  3.“十七年文学”革命战争题材戏剧的创作。
  4.“十七年文学”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题材的戏剧创作。
  5.“十七年文学”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
  6.“十七年文学”中旧剧改造和新剧创新方面的成就。
  7.“十七年文学”中的“新编历史剧”。
  8.“十七年文学”歌剧的创作情况。
  (三)综合运用
  1.“十七年文学”中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2.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第六节   “文革”文学
  (一)识记
  1.“文革”文学的基本状况。
  2.《万山红遍》、《春潮急》、《李自成》(第二部)、《沸腾的群山》、《昨天的战争》、《大刀记》、《山呼海啸》、《闪闪的红星》、《万水千山》、《三上桃峰》、《园丁之歌》、《创业》、《海霞》等作品。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与“文艺黑线专政论”。
  2.对“黑八论”的批判。
  3.“样板戏”。
  4.“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创作理论。
  5.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的“文革”主流文学。
  6.“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创作。
  (三)综合运用

  分析浩然的《金光大道》之于“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特征。



   上面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有需要的自考生。如果还有不明白的自考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186-5011-2127 咨询了解更多详情,或搜索添加公众号【聚创教育】回复 “自考”领取相关真题资料。